开云体育官网首页:
近年来,中国电力建设呈 “狂飙” 之势,全球80%在建火电、70%在建光伏、50%以上在建水电及几乎全部在建风电集中于此,雅江水电站、多座核电站等重点项目持续落地,发电量已占全球30%,相当于美国的2.5倍、印度的5倍。但阶段性电力冗余问题同步凸显,2025年上半年全国光伏、风电弃电率分别达6.6%、5.7%,较2024年同期近乎翻倍,西部西藏、新疆等地弃光率更是超12%,大量清洁电力亟待高效消纳。
看似 “矛盾” 的 “弃电与扩能并存”,实则是国家基于能源安全、双碳目标、全球竞争的深层战略布局;而空气能热泵凭借 “一机能多用” 的技术特性、广泛的环境适配能力,不仅成为消纳冗余电力的重要载体,更在替代燃热供暖、升级民生用能方式上展现出长期向好趋势,其制冷供暖两联供、制冷供暖热水三联供技术,以及更强的技术普及性与环境适用性,正加速重构能源消费格局。
短期“弃电”并非能源浪费,而是国家为规避长期风险、抢占发展先机的主动选择。在全球能源格局动荡、双碳目标刚性约束、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保持电力冗余、推进绿电扩张,是关乎国家未来数十年发展的“先手棋”。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,传统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长期高企——2024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72%,天然气进口占比超45%,且进口通道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等国际航线,地理政治学风险直接威胁能源安全。发展绿电、保持电力冗余,本质是构建“以电为中心”的能源替代体系:
绿电替代化石能源:风电、光伏、水电等绿电可直接替代工业、民生领域的燃煤、燃气需求(如用空气能热泵替代燃气供暖),2024年全国绿电发电量已替代3.2亿吨标准煤,减少原油进口1.1亿吨;未来随着绿电占比提升,预计2030年可将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降低15-20个百分点。
电力冗余是 “安全缓冲垫”:极端天气、国际能源断供等突发情况可能会引起能源供应缺口。例如2024年冬季寒潮期间,北方地区供暖用电负荷激增30%,正是西部跨省输送的“冗余风电” 保障了京津冀地区未出现拉闸限电;若缺乏冗余,一旦燃气进口受阻(如欧洲能源危机重演),民生供暖将直接面临断供风险。
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不是短期任务,而是需要数十年的能源结构转型 —— 绿电发展必须 “超前于需求”,否则将陷入“化石能源依赖惯性”的困境。当前的电力冗余,实则是为未来高比例绿电并网“预留空间”:
绿电建设周期长,需提前布局:一座大型风电场建设周期约2-3年,水电站、核电站更是长达5-10 年,若等“需求来了再建”,将错过2030年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。2025年在建的雅江水电站(相当于 3 个三峡)、12 座核电站,正是为 2030年“非化石能源占比 25%”的目标储备产能。
短期弃电是“转型成本”,长期是“减排收益”:目前弃电主要源于西部绿电基地与东部负荷中心的“时空错配”(西部发电多、用电少,东部用电多、发电少),但随着特高压输电通道(如“新藏直流”“青豫直流”)、储能技术、消纳终端(如空气能热泵)的完善,冗余电力将逐步被消化。
据测算,2030年全国弃电率将降至3%以下,而当前每千瓦时绿电的 “短期弃电成本”,未来将转化为每吨二氧化碳80-100元的减排收益(远高于当前碳价)。
中国已在绿电产业链形成全球一马当先的优势 —— 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5%,风电整机制造占比70%,储能电池占比65%,若放缓绿电发展,将直接削弱产业链竞争力。保持电力冗余、扩大绿电应用,是巩固产业优势、输出中国标准的关键:
国内需求支撑产业链迭代:大规模绿电建设带动技术成本迅速下降 —— 过去 10年光伏度电成本下降82%,风电下降68%,核心原因是国内庞大的装机需求倒逼技术升级;若缩减绿电投资,产业链产能将过剩,研发技术也会失去动力。
绿电输出成为 “新基建外交”:如同“一带一路” 基建输出,中国正通过绿电项目(如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光伏电站、埃塞俄比亚风电项目)向全球输出 “便宜绿电 + 设备技术”。2024年中国绿电相关设备出口额达3200亿美元,占全球绿电贸易额的40%;而国内充足的绿电产能,正是保障“绿电外交”的基础 —— 只有自身能稳定供应,才能向他国提供长期绿电合作。
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,2024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导致水电出力下降 20%,同期南方高温又使制冷负荷激增40%,若没有火电、风电的冗余产能,电力系统将面临崩溃风险。保持电力冗余,是提升系统韧性的核心手段:
应对“源网荷储”的不确定性:风电、光伏受天气影响波动大(如夜间无光伏、无风时无风电),需要其他电源(火电、水电)或冗余容量“补位”;同时,电动汽车、数据中心等新型负荷迅速增加,2025年全国新型负荷将新增2亿千瓦,冗余电力可避免 “负荷突增导致的供需失衡”。
为分布式能源并网留空间:随着户用光伏、分布式风电的普及,未来将有上亿用户成为 “既是用电者,也是发电者”,电网需要足够冗余来接纳这些 “随机发电”(如中午户用光伏集中发电时,冗余容量可避免电压过高),否则分布式能源将无法并网,制约清洁电力普及。
空气能热泵早已突破“仅能供暖”的单一属性,通过技术迭代形成 “两联供”“三联供”多元解决方案,完美契合家庭、商业、工业等不同场景的全周期用能需求,成为消纳冗余电力的重要载体,更是承接国家绿电战略的“终端抓手”。
两联供技术以空气能热泵为核心,通过一套系统实现冬季供暖、夏季制冷,无需额外安装空调或壁挂炉,大幅简化设备配置,同时最大化利用电力资源,尤其适配电力冗余的季节性特征。
技术原理:冬季通过压缩机吸收空气中的热能(即使低温环境下仍可提取热量),经换热系统向室内释放暖风;夏季则反向运行,将室内热量转移至室外,实现制冷,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仅需消耗少量电能驱动,能效比(COP)稳定在3.0-5.0之间 —— 即消耗1度电,可产生3-5度电的制冷 / 制热效果,远高于传统电空调(COP 约 2.5)与燃气壁挂炉(制热效率约85%)。
场景适配:在北方 “煤改电” 区域,冬季可消纳风电、光伏的冗余电力供暖,替代散煤燃烧;夏季则适配南方高温需求,利用火电、水电的稳定电力制冷,避免 “冬闲夏紧” 的电力供需失衡。例如河北农村地区,采用两联供系统后,冬季室内温度稳定在18-22℃,夏季制冷能耗较传统空调降低30%,年用电量可消化当地约15%的风电冗余量。
用户价值:一套系统替代“空调 + 壁挂炉”,安装成本降低20%-30%,后期运维仅需维护单一设备,故障率下降40%;同时支持恒温控制,避免传统空调 “忽冷忽热”、燃气供暖 “局部温差大”的问题,舒适度显著提升。
三联供技术在两联供基础上增加生活热水供应功能,实现 “供暖、制冷、热水” 三位一体,将电力利用场景从 “季节性” 拓展至 “日常化”,逐步提升冗余电力的消纳效率,尤其适配家庭、酒店、学校等需持续热水的场景。
技术突破:通过“余热回收” 设计,在制冷或供暖过程中,将系统运行产生的少量余热(如压缩机散热、换热温差)收集并加热生活用水,无需额外消耗电能。例如夏季制冷时,可同步免费制备40-55℃的生活热水;冬季供暖时,热水制备能耗仅需单独加热的1/5,实现 “一份电能,三重产出”。
场景落地:在酒店行业,三联供系统可满足客房24小时热水、公共区域供暖制冷需求,某连锁酒店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采用该系统后,年电力消耗量增加15%(大多数都用在消纳当地光伏冗余电),但燃气消耗量下降80%,综合能源成本降低35%;在家庭场景中,三口之家可实现 “冬季供暖 + 全年热水 + 夏季制冷”,年消化冗余电力约800度,相当于减少1.2 吨二氧化碳排放。
空气能热泵的长期向好,不仅源于多元供能技术,更在于其通过技术迭代打破了传统能源设备的“地域壁垒”—— 无论是极寒北方、潮湿南方,还是高海拔地区,均能稳定运行,且安装维护门槛低,成为承接国家绿电战略、消纳冗余电力的“最优终端”。
安装、运维、兼容性上的优势,使其能快速渗透至各类场景,从农村自建房到城市商品房,从小型商铺到大型工厂,均能灵活适配,加速绿电在终端的落地。
空气能热泵在•安装便捷性:无需像燃气设备那样铺设燃气管道,也无需像集中供暖那样依赖管网,仅需室外安装主机(体积约等同于空调外机)、室内连接末端(地暖、风机盘管等),农村自建房可独立安装,城市老房可“以旧换新” 替换原有燃气壁挂炉,安装周期仅需1-3天,远短于集中供暖改造(15-30 天)。
运维低成本:无燃烧部件,避免燃气设备的“水垢清理、管道检漏” 等高频维护;核心部件压缩机寿命一般可以达到15-20年,是传统电热水器(8 年)、燃气壁挂炉(10年)的1.5-2倍,后期年均维护成本仅50-200元,低于燃气壁挂炉(300-500 元 / 年)。
系统兼容性:可与光伏、储能系统联动,形成“自发自用+余电上网 + 热泵用能” 的微能源系统。例如山东某农村家庭,安装5kW光伏板+200L三联供热泵,白天光伏电力优先供热泵运行,多余电力存入储能电池,夜间用储能电供暖、制热水,实现“零外购电”运行,年节省电费超3000元,同时为电网减少冗余电力压力。
早期空气能热泵因“低温制热效率低”受限于南方市场,如今通过核心技术突破,已实现 “-30℃极寒到40℃高温”的全环境稳定运行,彻底打破地域限制,成为全国性的用能解决方案,也让西部高弃电地区的绿电有了“本地消纳 + 跨省输送”的双重出口。
极寒环境适配:头部企业如美的、格力、海尔推出 “双级增焓 + 喷气除霜” 技术,通过两级压缩机分级压缩提升制热效率,同时利用喷气除霜技术缩短除霜时间(从传统的15分钟/次降至 5分钟/次)。
在- 30℃的内蒙古呼伦贝尔,采用该技术的热泵供暖系统,制热能力仍能保持额定功率的 85% 以上,室内温度稳定在18℃,替代传统燃煤锅炉后,每户冬季减少燃煤消耗2 吨,PM2.5 排放降低约15公斤;同时,该系统冬季主要使用当地风电冗余电力,每年可消化风电弃电约1200 度/户。
高湿高温适配:针对南方“夏热冬冷” 且潮湿的气候,热泵两联供系统可在制冷时同步降低室内湿度(相对湿度从70%降至40%-50%),避免传统空调“制冷不除湿” 导致的闷热感;在冬季低温高湿地区(如江浙沪),热泵供暖可避免燃气壁挂炉因 “空气中水分含量大导致的燃烧效率下降”问题,制热效率稳定在 COP3.2以上,较传统电暖器节能60%。
2024年江浙沪地区空气能热泵销量增长 400%,其中 80% 用于消纳当地午间光伏冗余电力(午间光伏发电高峰时,热泵优先运行制热水、预制冷)。
高海拔适配:针对西藏、青海等高海拔地区(空气稀薄、气压低),企业开发 “高原专用压缩机”,优化风机转速与换热面积,解决高海拔地区 “制热效率衰减”问题。
目前西藏那曲部分牧民定居点已安装空气能热泵,利用当地丰富的光伏冗余电力供暖,替代传统牛粪取暖,室内温度提升至20℃,同时避免牛粪燃烧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;该项目每年可消纳光伏弃电约500万度,相当于减少600吨二氧化碳排放。
在国家绿电战略持续推进、电力冗余待消纳、“双碳” 目标刚性约束、民生用能升级的多重背景下,空气能热泵的多元技术优势与广泛适用性将持续释放,其替代燃热供暖的趋势已从“政策推动”转向“市场自发”,未来增长空间巨大。
除六部委《推动热泵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》外,各地正将热泵纳入 “绿电消纳” 重点项目:新疆对安装热泵的企业给予 “冗余电力优先调度” 支持,低谷时段电价降至0.15元/度(仅为燃气成本的1/3);甘肃将热泵用能纳入 “绿电交易” 范围,企业使用热泵消耗的绿电可获得碳减排认证,逐步降低使用成本。
2023年全国空气能热泵市场规模已达180亿元,北方“煤改电”市场占有率占比超 60%,南方分户采暖市场增速达 400%(江浙沪数据);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 20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工业领域的热泵应用正快速崛起 ——2024年工业用空气能热泵销量增长85%,大多数都用在纺织、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制热需求,替代燃煤锅炉,同时消纳工业园区的光伏冗余电力。
随着 “磁悬浮压缩机”“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” 等新技术的研发,未来热泵能效比有望突破6.0,极寒环境制热能力可提升至90%以上,进一步拉大与燃热供暖的优势差距;同时,智能控制技术与电网的联动将更紧密 —— 未来热泵可通过“虚拟电厂”平台,自动响应电网冗余电力信号(如电网发布 “弃电预警” 时,热泵自动提高运行功率),成为电网的 “柔性负荷”,实现“电力冗余 - 热泵消纳 - 电网稳定” 的良性循环。
综上,中国全力发展绿电、保持电力冗余,是关乎能源安全、双碳目标、全球竞争的战略选择;而空气能热泵既是这一战略的 “受益者”(获得充足的清洁电力供应),更是 “推动者”(高效消纳冗余电力、加速绿电替代)。
未来,空气能热泵不仅将成为消纳清洁冗余电力的 “主力军”,更将引领中国民生用能从 “化石依赖” 向 “清洁电力驱动” 转型,在能源安全、环境保护、民生改善三大领域实现多重价值,长期向好趋势不可逆转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13544892266
传真:0769-85388283
开云体育全站
邮箱:dgqixie@163.com
网址:www.xxhzl.com
电话:13544892266/0769-85388009
地址: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霄边第四工业区正龙路4号1栋1楼
咨询微信二维码
Copyright ©www.xxhzl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备案号:粤ICP备10204892号-6